陶渊明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。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。

陶渊明的仕宦生涯

二十岁时,陶渊明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,他曾经担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不过只任职了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了,过起了归隐田园的生活。




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

公元405年秋,为了养家糊口的陶渊明,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。这年的冬天,正值他到任的第八十一天,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,浔阳郡的督邮刘云,是个凶狠贪婪的人,每年都有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收取贿赂,如果不从就栽赃陷害。而且这次派来的督邮,既粗俗又傲慢,一来到彭泽的旅舍,就让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。

向来蔑视功名富贵,不肯趋炎附势的陶渊明,十分看不上这种假借上司名义耀武扬威的人,但迫于无奈,只得动身前往。



却不想县吏拦住陶渊明说:“大人,参见督邮要穿官服,并且束上大带,不然有失体统,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,会对大人不利的!”

此时,陶渊明再也无法忍受了。他长叹一声,道:“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!”(意为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,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。)

说完,干脆取出官印,把它封好,辞了官,这是最后一次做官,仅仅是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。

陶渊明为什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?

陶渊明从小学习儒家经典,喜欢闲静,善良,爱独处,热爱自然,是一个胸怀大志,不同流俗的人。

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,他也受到了到家思想的感染。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道家与儒家两种修养。



在他作品中,我们能看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。感受到他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和永不熄灭的济世志向。

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人,当然是无法与当时那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,哪里还会去为“五斗米折腰”。

他寄情于山水,歌颂田园生活,来表达对世俗的不满。

陶渊明的隐居生活

过起隐居生活的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,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,成就也是最高的。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,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。

同时也体现了他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。这样的思想在当时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是多么可贵。



从他的田园诗中,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。也洋溢着劳动时的喜悦,对劳动人民的讴歌。

这便是陶渊明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世外高人,一个归隐田园的伟大诗人。

欢迎关注头条号武姿仙岛,为您解读经典传统文化。

为什么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扩展


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,从小喜爱读书、学习,深受历代英雄豪杰的影响,年轻时就立下了“大济于苍生”的壮志,超越平庸,胸怀宽广,理想远大,看重高风亮节,痛恨官场腐败,宁愿务农种田、写诗做文,也不趋炎附势、同流合污,但因家境日益贫困,好友于心不忍,遂推荐他从政为官,先给刘裕手下当参军,后又被委任为彭泽县令。他虽然身居官场,可依然“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”、“闲静少言,不慕名利”,始终坚守人格,保持清廉,真心为民,不贪图私利,不卑躬屈膝,不察言观色,但却不幸被上司视为异类,日益反感,特派“督邮”下来“视察”。彭泽县衙深知官场游戏规则和“来者不善”,劝他赶紧孝敬,保住乌纱,但他却愤怒了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是乡里小人也!”遂将印绶交给小吏,归隐田园。从此,他的话被当作至理名言,广为流传。陶渊明正气满满的身影、威风凛凛的形象,成为中国良心的记忆。

“星转斗移,沧海桑田”,如今,一千多年过去了,但面对部分官员贪腐的严酷现实,陶渊明坚守血性、保持清廉、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”高尚品质,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依然值得珍重、研究和弘扬,确实做到“折腰时心已愧,伸手时梦先惊!”

为什么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扩展

古人谓隐者为高士。只可惜遁世隐形千千万万,隐逸高士凤毛麟角!世人以荆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,岂知寒鸦驽马正配荆棘!

陶渊明,为高士楷模,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世千古!为一己独善其身。闭目不视乱世,罔顾天下悲苦,此等人何高之有?国风一直有所疑忌!

想刘玄德怒鞭督邮。若此披发入山隐遁江湖。又何来万民景仰?可见玄德虽恶乱世,犹不忍弃世而独善,甘为乱世鞍马劳顿洒血断头以救苍生为安天下。此方不负天下英雄,为后世尊崇!

似陶渊明等只为避世瞥清!保持自身高洁,是小人之举也!非为治世辈青目!

为什么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